在质量管理和风险评估体系中,FMEA(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)被广泛用于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并评估其影响。它不仅适用于制造过程,还逐渐成为设计、软件、医疗等行业的标准化工具。在实际应用中,FMEA如何填写严重度和频度、FMEA探测度评分标准怎么定是影响风险优先数(RPN)评估准确性和决策有效性的核心环节。本文将围绕这两个关键评分要素进行全面讲解,并进一步延伸讨论FMEA评分一致性控制与团队协作机制,帮助组织高效、规范地开展FMEA评审工作。

一、FMEA如何填写严重度和频度
FMEA表格中的“严重度(Severity)”与“频度(Occurrence)”是评估失效风险等级的两个关键指标,它们决定了每个失效模式的影响范围与发生可能性。
1、严重度(Severity,S)评分方法
严重度衡量的是某个失效对客户、使用者或后续过程的影响程度。评分一般采用1~10的等级制,数字越大表示后果越严重。具体评分参考如下:
10分:造成人员伤亡或违反安全法规,如严重交通事故、电气起火等。
9分:造成系统彻底损坏、产品功能完全失效。
7-8分:导致主要性能下降或产品无法正常使用,但无安全隐患。
4-6分:部分功能失效,用户体验变差但可继续使用。
2-3分:影响较小,仅引起用户轻微不满。
1分:几乎无影响或为美观类、感官类问题。
填写时,应站在最终客户视角评估该失效对产品使用或人身安全的直接影响,不应仅限于内部判断。对于设计FMEA,严重度还需考虑系统级影响,而在过程FMEA中,则应考虑对后道工序、质量控制与出厂的影响。
2、频度(Occurrence,O)评分方法
频度是指某一失效模式在单位时间或批次中预期发生的概率。同样采用1~10的评分体系:
10分:几乎每批都会发生,无法有效避免。
8-9分:频繁发生,每月/每周可见。
6-7分:偶尔发生,每季度或年内可能多次出现。
4-5分:较少出现,仅在特殊条件下偶发。
2-3分:历史未出现但理论上可能。
1分:非常罕见或无已知机制会导致该失效。
频度评分需结合历史不良率、质量数据、现场经验及试验结果等信息进行合理判断。对于新产品,可参考相似项目经验或进行加权预估。
在实际填写时,应注意:
严重度固定,不受控制措施影响;
频度可通过预防措施(如设计优化、供应商改进)进行降低;
FMEA团队应基于统一评分指南,避免主观偏差。

二、FMEA探测度评分标准怎么定
探测度(Detection,D)反映的是目前控制措施发现该失效的能力强弱。评分越高,表示系统越难识别该问题;评分越低,表示控制手段越有效。
1、探测度评分原则(1~10分)
以下是标准FMEA中常见的探测度评分标准:
10分:控制措施完全无法检测该失效或其原因。
9分:检测存在但几乎无法发现该类型问题。
7-8分:可能检测但准确率低或依赖人工经验判断。
5-6分:一般检测方式,可能被漏检。
3-4分:有效检测手段(如自检、机器视觉等),但存在少量漏判可能。
2分:几乎总能检测到,系统机制明确。
1分:100%在线监控且自动报警、隔离,误判率极低。
2、评定方式与数据来源
探测度评分依据应包括:控制计划(Control Plan)、检验标准(SOP)、测量系统分析(MSA)、SPC控制图等。评价内容应关注:
检测方式是人工、半自动、还是全自动?
是否存在“检测不到位”的历史案例?
是否有明确判断标准或上下限?
当前检测频率是否匹配失效风险?
例如,若一个制造过程中的涂胶厚度仅靠工人目视判断,则探测度应给7~~8分;若使用激光厚度测量仪实时监控,并有自动剔除机制,则可评为2~~3分。
3、探测度可随措施优化降低
不同于严重度的固定属性,探测度和频度一样可通过强化控制手段来降低。例如新增在线检测系统、增强作业指导书、增加复检工位等,均可作为降低探测度的具体措施。
4、注意识别“防错”与“检测”的区别
探测度只衡量检测能力,不应混淆为预防控制。例如使用定位销防止零件装反,是预防性措施,不能作为探测能力依据。
合理设定探测度评分,有助于识别控制措施的薄弱环节,指导优化检验流程与技术手段。

三、FMEA评分一致性控制与团队协作机制
在多部门、多角色参与FMEA分析时,不同人员对严重度、频度与探测度的认知容易产生偏差,影响整体评估的客观性。为此,应建立系统化的评分指导与团队协作流程。
1、制定评分标准手册
企业应制定统一的评分表模板,覆盖常见失效场景及各评分级别定义,并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形成标准化语言。例如对“螺栓未拧紧”这一失效,在不同产品线中的严重度评分应有明确归类。
2、召开跨职能评审会议
FMEA编写阶段应组织质量、工程、制造、售后等部门共同参与,结合各自经验评估每项失效的三个评分,避免“闭门打分”。
3、历史案例回溯与验证
可建立FMEA案例数据库,对历次项目中评分和最终不良率进行比对,检验评分合理性。若频度评分偏低但实际经常发生,应及时更新评估机制。
4、版本控制与责任分工清晰
每次评分修改需保留记录,并标明责任人与修改原因。对于评分波动较大的条目,建议设立备注栏说明评分逻辑,便于后续审核追溯。
5、定期培训与评估回顾
通过定期培训,提升团队成员对FMEA评分逻辑的理解与应用能力。每季度可组织一次“FMEA回顾会”,汇总典型案例、优化打分模型。
通过上述机制,组织可实现FMEA风险评估的可控性与持续改进,提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。
总结
FMEA如何填写严重度和频度,FMEA探测度评分标准怎么定是提升风险识别精度、形成有效改进对策的基础。合理设定评分不仅能更准确地反映潜在失效的重要性,还能引导资源向高风险领域集中投入。结合标准化评分、跨部门协作、历史数据验证等措施,FMEA不再仅是文档形式的任务,而是推动产品与过程质量提升的重要管理工具。